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挂职干部工作专栏 > 派驻心得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打造田园特色乡村
发布时间:2017-08-08   点击次数:

东山镇杨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区人防办工程技术科科长  吴敏军

 

 

根据吴中区委组织部安排,我被选派到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一个多月的驻村工作,对杨湾村的西巷进行摸底调研,发现要脱贫致富,必须抓住机遇,因地制宜,走一条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打造田园特色乡村之路。

一、杨湾村西巷现状

杨湾村位于洞庭东山西南角,毗邻太湖,属于典型生态敏感区域,是太湖生态保护的最前沿。杨湾村总面积11.86平方公里,全村现有农户1145户、人口3665人。西巷是杨湾12个自然村中先行先试、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最为显著的的一个自然村。它位于太湖半岛最西南端,三面环湖、碧水连天,长久以来一直是一个深藏的幽静小村落,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浓厚的地方乡土气息。西巷是杨湾村杨梅、枇杷、碧螺春茶叶主要产区,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近年来随着东山环岛路的建成和环太湖旅游的发展,西巷逐渐进入并吸引了外界视线,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各界参与,将文化创意植入村庄改造中,逐步打造极具西巷特质的青蛙生态村。

二、杨湾村西巷发展问题分析研判

西巷村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但是在一个月的调研中,发现拥有青山绿水的村落,村里人却渴望着外出打工、赚钱,空心户空心村越来越多,这似乎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又一乡

(一)在农业生产方面:传统种植业单一,农村劳动力季节性闲散,村庄生产道路等生产配套设施最后一公里未打通,形成了比较突出的末代农民现象。杨湾村西巷是田园与丘陵结合地域,主要以杨梅、枇杷、碧螺春茶叶种植为主,种植业单一,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售初级农产品,缺乏农产品深度加工,文旅农融合发展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采摘运输、农作物引水上山抗旱等农业生产道路都处于原始状态,全部靠人力,致使有洞庭红橘、东山白果产品附加值低,不够人力成本,更加影响果农生产积极性,荒废生产,外出务工,形成空心村。这最后一公里,主要受有关规划、土地征用、项目资金等因素制约,使村庄生活道路未连接农民生产道路。西巷现有村民68户,共218人,2055岁之间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都在苏州打工,主要是留守老年人从事粗犷的田间管理,使得农产品创新发展、改良更新缺乏思路和活力。

(二)在农村生活方面:生活基础设施欠缺以及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缺失。五年前西巷靠步行走路,村庄出行只有一条路,出行困难,交通、电力、通讯、用水相关设施,几乎处于原始状态。尽管实施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村庄内部基本做到道路通达,但是由于受到环太湖生态红线和集体经济薄弱的制约,村庄外围辐射和自然村之间衔接的交通、生产道路尚未实现贯通。目前村民都为留守人员,大部分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子女大量外出就业,家庭和谐感和温馨感缺失,又无法从其他途径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幸福指数较低。

(三)在农村集体经济方面:杨湾村存量资产稀缺、新增空间狭小、发展路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为了环太湖生态资源保护,长期无法发展二产,村级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效益较低的一产和零星的季节性三产,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和支撑。

三、杨湾村西巷发展思路

(一)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型生产模式。通过土地整理,完善灌溉生产设施,推行规模化种植和养护,与农科院合作引进高品质红橘,淘汰口感和价值度不高的现有品种。推介传统农耕文化,吸引社会各界回归田园生活。寻蛙、识蛙,体验特色民宿,找回儿时记忆。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挖掘拓展现有空间,合理按需布局便民活动场所、农产品共享销售场所、村民游客文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提升果林、田园、生产道路,提升机械化作业空间,减少劳务输出,提高劳作效率。

(三)整合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扩大农房合作社。现有9户村民在社,计划三期再吸纳9户闲置房的村民抱团入社,营造西巷栖居精品名宿集团化效益,同时壮大合作社资产,增加收入,提高分红。优化劳务合作社。针对西巷地多人少,劳动生产力不够,将全村地少人多的村民吸收进来,统筹配置。整合果品合作社。塑造农产品品牌,嫁接旅游资源,嫁接电商渠道,附加当地传统特色手工艺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益农惠农新举措。加强杨湾村全媒体信息服务站和益农信息社能力建设,将村务管理平台、农村电商平台、农业信息平台、农村党建平台、杨湾旅游资讯平台、西巷精品民宿平台有机整合,通过有线电视网进入千家万户,通过无线wife网络进入移动终端,通过道路村口电子屏幕媒介推广,让村民足不出户,了解掌握市场信息,让八方游客计划出游前导游导购,真正让西巷青蛙村旅游目的地,让西巷的优质新鲜农产品不愁销路,从而调动本村村民留乡创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