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人才信息
潘晨光: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
发布时间:2012-06-18   点击次数:

  核心阅读:

  人才资源决定着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具有其它资源无法比拟的无限可开发性,在所有的社会资源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

  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符合国际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客观趋势,是资源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拂晓”,中国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贯彻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要统筹处理好“第一要务”与“第一资源”的关系,努力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是科学人才观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世界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在知识和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今天,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中国社会科学院潘晨光研究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3年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反复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这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也符合国际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客观趋势,它是资源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拂晓”,中国要取得主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开发利用好第一资源。

  我国人力资源最丰富、最可开发、最有潜力

  记者:如何理解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强调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对我国有何现实意义?

  潘晨光: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我认为,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人才资源在所有的社会资源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不仅决定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而且具有其它资源无法比拟的无限可开发性,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为此,我们要把人才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种资源的首要位置上,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相对于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它资源开发的优先地位。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各种资源相对匮乏。数据显示,我国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唯有人力资源,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是我国最丰富、最可开发、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最具潜力、最可持续、最可依靠的优势。截至2010年年末,我国人口总量为13.4亿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2.5%。庞大的人口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将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发成充足的人才资源,使“人口红利”升级为“人才红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逐渐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2.6%,其中人才贡献率达到26.6%。实践证明,靠人才支撑发展,是一条越来越宽广可行的发展路径。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还有巨大潜力。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未来几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可以说,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也符合国际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客观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

  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第一资源

  记者:作为第一资源,人才对科学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潘晨光:首先,从世界历史经验看,人才是支撑发展的主要动力。当今西方国家之所以发达,得益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与科学技术革命中,出现了一批杰出人才。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奠定了工业时代的方向。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电器时代的方向。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和质能定理,奠定了微观世界和原子能时代的方向……二战以来,一些国家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很快就实现了经济复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有一些国家,把物质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外国资本和技术走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最终陷入发展困境。从世界范围看,凡是各国发展较快的时期,也是人才蓬勃涌现并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期,这是历史呈现的一种规律性特征。

  其次,从国际竞争形势看,当前人才竞争已进入到国际竞争的格局,人才争夺将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命运。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为谋取长期发展优势,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都在加紧制定实施人才战略。如果我国在人才发展上落在后面,就会在国际竞争中陷于被动。许多科技史学家认为,16世纪以来,世界上约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包括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在过去500年里,中国与前四次科技革命无缘,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表现平平且收获不多。能否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先机,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一流的人才。没有一流人才,我们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承担着世界打工者的角色。

  再次,从我国自身发展看,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急需人才资源的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廉价资源、人口红利和低成本劳动力的拉动,但这些要素现在已难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靠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走上内生增长的轨道。这需要人才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撑。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因素,而人既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也是拉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大量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涌现,科学发展才可能获得内在持久的动力。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可以说,人才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先行官,只有把握好、运用好人才资源,我们才能抢占科技发展的先机,才能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把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进而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

  潘晨光: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些年,我国积极开发人才资源,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然而,“重物轻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要做好“两个转化”,即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重点应抓好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培养。首先从最普通的老百姓做起。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这种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精神、学习、工作、生活、交往等多个方面。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就要大力推进各类教育的发展,应有更多无围墙的大学出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的重点是造就高层次人才,要探索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努力构建形成各类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吸引。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约有1.91亿人在出生国以外的地区工作。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平”了,人才流动更加容易,哪个国家环境好,人才自然就多。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以培养、留住、评价、激励、流动、使用为内容的政策、法规环境,营造为人才服好务、办实事,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拴人引才环境,营造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支持科研、鼓励创造、施展才智、建功立业的工作环境,营造百花齐放、倡导自由、敢于冒尖、生动活泼的学术环境。

  使用。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在党和政府的人才工作中,对各类人才都要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在政府的奖励、职称评定中,对各类人才都要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等公共资源的运用上,对各类人才都要平等开放;在立法和执法中,对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都要同等保护。

  积极贯彻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关键在于科学,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可照搬,学习者生,模仿者死。“一窝蜂”、“一刀切”、“短平快”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抓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上,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统筹处理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关系,搞好顶层设计,围绕人才全面发展问题,做好大文章,使我们在激烈竞争的人才战中掌握先机。

   潘晨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