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人才信息
沈荣华: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
发布时间:2012-06-18   点击次数:

  核心阅读: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工作要有为有位,必须紧扣发展中心任务确定人才工作思路、部署重点人才工作、创新重大人才政策。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规划相结合是有为有位的重要前提,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调整人才结构、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相结合是有为有位的重点,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相结合是有为有位的有力抓手,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推进为地方发展一线开展人才咨询服务相结合是有为有位的关键。要研究建立相应的人才工作的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工作考核在激励、约束干部等方面的作用,以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成效检验人才工作。

  治政兴业,人才为先。李源潮同志在2011年12月17日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工作坚持服务发展,必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确定人才工作思路、部署重点人才工作、创新重大人才政策,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综合优势,以人才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就此,本报邀请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沈荣华进行深入解读。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您看来,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沈荣华:首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只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才能实现。一般讲,人才强国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人才强国;二是“建”人才强国。所谓“以”人才强国,就是“以”人才来强大国家,实质上就是通过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所谓“建”人才强国,就是建设成为人才的强国,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完成。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实施的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组织院士专家到地方发展一线开展咨询服务等重大举措,都是落实人才强国的实际行动。

  其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只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才能落实。人才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根本性的战略资源。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必须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大力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才能最终落实。以我关注已久的江苏省为例:该省自然资源禀赋不足,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该省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的三次转型,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再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人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才能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人才。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粗放型的增长,其主要原因是,科技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这“两个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还不强,科技和人才的贡献率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用人才资源推动经济转型,通过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简单的劳动投入和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人才工作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中有为有位

  记者:人才工作要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在实践中须把握哪些方面?

  沈荣华:人才工作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中有为有位,必须紧扣发展中心任务确定人才工作思路、部署重点人才工作、创新重大人才政策,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综合优势,以人才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规划相结合是有为有位的重要前提。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做好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2003年,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10年,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个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中央的这些顶层设计是人才工作服务发展的重要前提,它把人才发展的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体系,把人才强国战略放在各项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各类开发的重要方面和重大任务,对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调整人才结构、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相结合是有为有位的重点。据国家发改委专家研究,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工业大而不强,包括企业不强、技术不强和产品不强。而这“三个不强”的背后是“两个不强”,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做好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工作。要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努力造就一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要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信息化的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有效推进信息化及其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要适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积极培养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人才,等等。

  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相结合是有为有位的有力抓手。重大人才工程是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根据国家、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精心设计一批重大人才工程。统筹考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差异性,既要突出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又要统筹人才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注重与重大专项规划和重大项目相协调,与各类人才项目相衔接,提高人才工程实施效益。明确人才工程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国家和地方的人才工程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明确责任,明确进度,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之间要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推进合力。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工程实施,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确保培养引进管用的人才,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探索建立第三方参与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工程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做到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

  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推进为地方发展一线开展人才咨询服务相结合是有为有位的关键。人才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地方人才工作做好了,人才强国就有希望。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加强地方发展和一线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发挥政策效应,坚持产业聚才、项目聚才,依托重大科研和攻关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积极构建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企业、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开展咨询服务、建功立业的事业平台,进一步加强对基层人才工作的支持,培养数以亿计的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

  以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成效检验人才工作

  记者: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该如何检验?

  沈荣华:我们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开展人才工作,以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成效检验人才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研究建立以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成效检验人才工作的指标体系。管理学上讲,管理就是要可衡量。要建立考核人才工作的指标体系,坚持核心指标,能够量化,与国际可比。在考核指标的具体设置上,突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确保每项指标可衡量、能考核。

  其次,以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成效检验人才工作坚持由群众评价。人才工作是否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广大人才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群众的感受最直接、评价最实在。基于这一认识,要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第一评价,凸显考核的民意指向,突出人才在考核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种突出群众评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推动各级各部门树立人才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氛围。

  再次,要充分发挥人才工作考核在激励、约束干部等方面的作用。人才工作考核是干部使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注重理顺体制机制,全面整合考核主体、考核力量和考核项目,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责任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考核新格局,形成考事与考人相统一的考核体制。另一方面,注重运用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建设、干部管理和精神物质奖励挂钩,形成干事创业、奋发有为、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

   沈荣华: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