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干部工作 >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贵州遵义市大力推进“公推直选”、“公推提名”改革纪实
发布时间:2009-03-25   点击次数:

中共遵义市委组织部

    “如果我当选党委书记,我将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奋力把合马镇建设成为农业基础巩固、农村繁荣和谐、农民富裕文明的经济强镇!”2008年8月9日,在“公推直选”仁怀市合马镇党委书记面试现场,竞选者何家刚郑重的承诺,激起了全场干部群众的片片掌声。目前,“公推直选”及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升的党政领导干部“缺位公推提名”改革已成为遵义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亮点。其做法得到了省委和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抓试点,“民选官”“官选官”相得益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群众的政治参与需求。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意抓好的六大工作之一。”省委对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和部署,从2005年7月开始,我市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选择红花岗区新蒲镇和桐梓县官仓镇等地开展试点,其它县(区、市)结合实际,相继开展试点。在经过组织发动、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理论考试、实地调研、大会推荐、组织考察七个环节后,当年在全省率先通过“公推直选”产生了4名乡镇党委书记和1名副书记。余庆县还“公推直选”产生了2名校长。公开推荐的每个环节,都实行阳光操作,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程序、制度等方面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

  为从政策层面加强指导和规范“公推直选”工作,今年,市委研究出台了《关于开展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在乡镇党委书记出现空缺或乡镇党委班子换届时,原则上都要“公推直选”,并逐步扩大到乡镇党委班子成员。机关、学校、企业等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出现空缺或换届时,也将作为产生的重要方式。目前,全市已“公推直选”产生干部12名。“公推直选”这项探索性的改革,已从幕后走向前台,正逐步从探索走向常态,收到了选拔一人、发现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干部群众们普遍认为,通过“公推直选”选拔出来的干部,都是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放心的好干部。目前,14个县区市都已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制定了计划,规范有序地推进。拟拿出40余个空缺职位进行“公推直选”。

  “公推直选”变“要我选”为“我要选”,由过去党员被动地参与选举,改变为将选举的权力直接交给党员,充分调动党员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党员选谁,权力在党员手中;“当家人”选得不准不好,责任在自己。有的党员说,“公推直选”使我们拥有权利、真正行使了权利。因此,党员的积极性很高。据统计,2006年全市“公推直选”试点乡镇的5个职位共有123名干部报名,选举大会应到党员2104名,实到2004名,每个职位平均400人参加投票,到会率达95.3%。

  为进一步深化提名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2007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在总结借鉴“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竞争产生遵义医院缺额领导职位考察人选、公开选拔考任领导干部资格等初始提名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深化干部提名制度改革,制定并实施了《中共遵义市委组织部关于党政领导职位公开推荐提名的暂行办法》,取得了初步效果。当年首次面向全市公开推荐提名的市广播电视局、卫生局、民族(宗教)事务局等7个副县级职位,通过公开报名、综合测试、竞职演讲、公开推荐、差额考察、提交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任用等环节,7名竞选者从全市171名参与的干部中脱颖而出,成为所竞职单位的副县级领导干部。党的十七大提出“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的要求后,我市又加大力度,在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的在职干部中公开推荐提名选拔3名正县级、8名副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符合11个县级职位领导干部资格条件的210名同志,进行了综合素质能力测试。市公推提名选拔领导小组根据测试成绩,按市直机关职位1:3、县区市职位1:5、的比例,确定34名人员参加竞职演讲和面试答辩。8月22日,进入遵义市县级领导干部公开推荐提名的24名干部候选人接受了心理素质测评,这是我市首次在公推干部选拔上引进心理素质测试方法。日前,正在进行考察,并将以差额票决方式,确定最后的任职人员。

  “公推提名”综合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公推直选等优点,以更加民主的方式,解决了“谁提名”的问题,改变干部选任方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党政领导干部职位公开推荐提名,初始提名主体由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个人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延伸,扩大提名主体,将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关口前移,实现依靠基层党员群众选干部,在大多数人中选干部,避免和克服“圈内选人”、“部门利益”的局限,实现广纳群贤,让那些群众信任、无私奉献的实干型人才,有更多的选用机会,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利于从更大的范围来选拔党政领导干部。首次“公推提名”当选的7名领导干部中有5人是从乡镇一级直接选拔到市直机关任领导干部,自荐干部之一的史廷昌突破身份和职级的限制,成功当选为市民宗局副局长。他说:“我有三个特殊,一是党外干部,二是平级参选,三是自荐。非常感谢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这项创新,使我突破了学历和非党干部身份的限制,获得了这个机会。”刘晓峰从赤水市一个偏远的乡镇提拔任遵义市文联秘书长。他说:“这样的公开推荐,使选人用人的视野更宽,激励我们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更高。”

  聚民意,“民评官”“官评官”相辅而行

  “公推直选”实行现场演讲,当众承诺,群众评判,打破过去组织使用、组织管理、组织评价、组织认同的封闭式选拔管理体制,建立群众选择、群众评价、群众监督、群众公认的开放式选拔管理体制,实现了选人与谋事的有机统一。在党员选举大会或拟竞职单位演讲会上,候选人将发展规划和任期目标交给大家,让群众来评判、选择心目中的“当家人”,使当选干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权力来自群众,从体制和机制上促使其体恤民情、关注民生。如果所提出的发展规划和任期目标不能让群众满意,群众就不投票选举你。同时,当选的领导干部通过在亲历选举中的实地调研,与干部群众座谈,竞职演说,接受群众评判,围绕乡镇、竞职单位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等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对经济社会情况的了解,理清了推进发展的思路。

  在“公推直选”基础上完善提升而来的党政领导干部“公推提名”,以公平公正、群众认可的方式,解决了“提谁的名”、“怎样提名”的问题。党政领导干部职位公开推荐提名,把空缺职位、岗位要求、任职条件、选拔方式、选拔程序等向社会公布,实行公开报名、能力测试、现场演讲、当众承诺、群众评判、组织考察等环节,增强提名推荐的公开性和针对性。通过前期的工作实践,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一个干部要想得到提名,必须做到“对上”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既要积极践诺,为广大群众服好务,又要与上级的要求不冲突,完成好工作任务,这正是改革初始提名方式最重要的价值,也正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所在。2007年当选市审计局总审计师的张辉说:“由推荐职位所在单位的干部群众,来评判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领导很公平。虽然我本人并不是推荐职位所在单位的干部,但是我仍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最高票。”

  实践证明,通过“民评官”方式选举产生的乡镇党委书记和通过“公推提名”方式产生的党政领导干部,更具执政的群众基础,同时,有利于更好的树立领导对民负责、为民办事、受民监督的良好导向,促使干部注重基层基础,在谋事、决策时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结合起来,把完成上级布置的目标任务和让老百姓得实惠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现在,干部只有多向群众负责、多为群众办事,才能得到群众和组织的公认。同时,在人们的眼里,组织部的职能也逐渐开始转变——组织部,就是组织党员群众选干部。

  强监督,“民管官”“官管官”相映生辉

  今年市委研究出台的《关于开展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制度建设向任后管理、考核、评价等延伸拓展,建立起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年度述职述廉制度、激励奖励机制、党员询问和质询制度、罢免制度等,对加强当选党委书记的管理和监督提出了要求。《意见》明确规定,当选的乡镇党委书记每半年向党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述职一次,每半年向上级党委报告一次本级党委和本人的工作情况;强化任期管理,一般情况下任期内不能调整;实行乡镇党委书记重大问题和决策质询制度,当选的乡镇党委书记有义务接受党员和群众的质询;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如果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过组织考察,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定为不称职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免职。同时规定,本乡镇10名以上有选举权的党员提议,20%以上有选举权的党员附议,可以向县(区、市)党委提出罢免乡镇党委书记的要求。解决“如何接受监督”的问题,有效预防干部选任上的不正之风。

  同时,《中共遵义市委组织部关于党政领导职位公开推荐提名的暂行办法》,也对“公推提名”中“如何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党政领导职位公开推荐提名,按照谁提名谁负责的原则,“首提责任人”对推荐提名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在2007年“公推提名”中获提拔的共青团遵义市委副书记谢虎说:“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我们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责任更重了,工作起来也更有目标,更要认真负责。”

  有了这些“紧箍咒”,不少基层党员认为,领导不是我选的吗?那就要接受我的监督,事情没办好就要追究责任。正在遵义县马蹄镇蔬菜大篷里“务农”的镇党委书记宋兆龙,擦着额前的汗水坦言,“我下到村里,老百姓就对我说,你是我们投票选举的书记。干不好事情,我们下次可不选你了。”全省第一个经“公推直选”产生的红花岗区新蒲镇党委书记马应权,上任三年来可谓感受多多。他说:“以前群众觉得,找政府办事是来求你。现在既是来办事,也是来监督你。你要干不好,群众就有权批评你。以前我主要是考虑把本职工作搞好。现在,更多的是要把开展工作和为群众服务结合起来。”三年来,他团结带领镇党委一班人,化压力为动力,变目标为行动,从抓制度建设入手,从抓队伍建设着眼,从抓组织建设切入,营造出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职的干事创业环境,使新蒲镇在全区效能建设排名中,2006年取得了乡镇第一名、全区第二名的好成绩。2007年实现社会总产值54689万元,比2005年增长44.7%,年均增长率达22.4%。

  谈到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素平说:中央正在制定规划,全国各地都在狠下功夫。我们进行积极探索,既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又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的新实践,顺应时代的趋势,符合改革的方向。我们要真正在建立落实制度、靠制度选人用人中推进党内外群众呼唤已久的这些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