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军转安置工作纪实 |
军转干部接收安置总量和师团职转业数量均列全国前三位,计划分配数量居全国第二,随调随迁家属数量居全国第一……多年来,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军地共同努力,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实施强有力的领导,改进分配方法,创新安置机制,注重后续培养使用,圆满完成了中央赋予的各项军转安置任务。
强化责任 确保军转安置落实到位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做好军转安置工作作为推进江苏“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列为评选双拥模范城的先决条件,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历任主要领导明确提出军转安置工作要走在全国前列,各级领导机关、军转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机关带头落实好安置计划。
省军转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做了大量专题研究和跟踪落实工作,针对接收安置数量逐年上升的趋势,及时制定“预留位置,轮流接收、带编分配,先进后出”等办法,较好解决了编制、职数短缺问题。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了党政“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的责任制。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每年组织联合工作组,深入有关单位、地区督促检查,对违反政策的行为发现一起,纠正一起,有效保证了安置政策、安置计划、安置单位、安置岗位的落实。
推进改革 激活一池春水
面对安置师职军转干部数量多的压力,省委、省政府和驻苏部队合力创新,探索出“量化考核、积分选岗”的安置办法,走出一条军转干部安置变“被动安置”为“公开择岗”的新路子。
“量化考核”是指根据军转干部资历和在部队期间表现贡献进行考核,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量化积分;“积分选岗”是根据积分排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选择安置岗位。“政策明确、程序规范、过程透明、结果公正”,这一安置新模式得到部队、接收单位和军转干部三方好评。中央和军委领导对我省军转安置办法改革探索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市军转部门主动到部队了解军转干部的人数、年龄、学历、专业等情况,向接收任务较重的用人单位征询用人需求。在接收档案时,努力做到“掌握底数、摸清需要、提前对接”。目前,全省有50%以上专业技术干部对口安置到相应岗位;对硕士学历、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军转干部基本做到对口安置。
妥善安置军转干部随调随迁家属也是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裁军期间,江苏共接收转业干部随调随迁家属7416名,接收数量居全国第一。为解除军转干部的后顾之忧,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和部署安置办法,专门编制和下达指令性计划,确保随调随迁家属的工作和军转干部安置同步部署、同步接收、同步发出报到通知。各地还积极探索政府指导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改革办法,对接收随调随迁家属发给一次性安置补偿金,有效缓解了安置压力,拓宽了安置渠道。
创新机制,为自主择业提供服务平台
2001年,国家开始实行计划安置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军转安置方式,这是建立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重要举措。据统计,至2008年,我省已接收安置自主择业军转干部2046名。
各级人事军转部门像抓好计划安置工作一样,认真抓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利用“江苏省转业军官服务网”平台,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提供就业指导和政策宣传平台,并提供招聘信息、退役金查询、政策咨询等服务。我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纳入“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明确街道办事处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主体,逐步建立了定期联系登记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和定期组织生活制度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内容,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分级负责、职能明晰、齐抓共管的管理服务体系。
跟踪培训为后续发展提供“加油站”
安置转业干部不仅要为军转干部找到合适的岗位,还要让他们人尽其才,将军转干部纳入全省人才资源体系,统一培养、统一配置、统一使用。从1986年起,我省就推出了“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培训模式,率先在全国集中组织军转干部上岗前培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办法和管理制度,多次得到原人事部和国务院军转办的肯定。
近年来,我省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调整和完善军转干部岗前培训内容,对通用性强的岗位加强公共通用知识培训,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加强专业专门知识培训,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军转干部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
对自愿到江苏安置的高学历、高职称和特殊专长军转干部,我省积极引进。建立“军转干部人才数据库”,将军转干部接收数量、结构比例、分布情况等纳入全省人才资源统计范围。采取条块结合、按行业系统对口编班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上岗前培训。此外,依托全省电大网络教育系统,分专科、专升本两个层次,采取“宽进严出”培训模式,面向全省转业复员军人,开设了10多个热门专业学历提升教育,目前已有3万多人完成学业。组织、人事部门及时跟踪了解军转干部表现情况,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使用军转干部。一大批军转干部成长为全省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力量,在促进江苏经济社会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