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上级精神 > 上情下达
江苏公选干部制度设计趋成熟
发布时间:2007-07-16   点击次数:
 
转自新华日报
    
    自2000年首次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以来,江苏频频推出大规模公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步深入,先后有82名干部走上省管领导干部岗位——
    
    从探索走向常态
    
    7月14日,省委召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任职集体谈话会。经过近两个月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20名新任领导干部脱颖而出,走上新的岗位。
    
    自2000年首次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以来,江苏频频推出大规模公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步深入,先后有82名干部走上省管领导干部岗位。
    
    公选,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探索性举措,到逐渐被熟知、认可,成为经常性、制度性的工作,成为江苏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方式。
    
    省委书记李源潮在与公选干部集体谈话时指出:“实践证明,用公推公选的方法选人用人,视野宽、来源宽、可选择面宽,公推公选出的领导干部素质高、积极性高、群众公认度高。公推公选干部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向的,我们要沿着这个改革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4次大规模公选,让江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00年8月,省委首次面向全省公开选拔21名副职“厅干”,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2686人报名,竞争激烈程度堪称“百里挑一”,其中民政厅副厅长一职报名人数高达318人。
    
    2004年9月,我省首次采用公推公选方式选拔22个省管领导干部,包括14个省级机关部门的副厅(局)长、5个省属高校的副校(院)长和3个县(区)长。三支队伍之间,省级机关和市县干部之间的流动渠道首次被打通。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首次引入,省发改委副主任一职的演讲答辩还通过卫星电视进行现场直播,把选干真正置于“大庭广众之下”。
    
    2005年11月,公选20名省管领导干部。三支队伍同步公选,首次公选正厅“一把手”、10名省属高校正副校(院)长,还有9名省属企业负责人,部分职位人选的选拔视野从省内一举扩大至长三角、全国乃至海外……诸多看点让江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又一次成为各大媒体追逐的焦点。
    
    今年4月开始的省管领导干部公选,部分职位首次“定向”选拔非中共党员干部、女干部和年轻干部,在促进干部队伍结构优化方面迈出新步伐。
    
    职位层次高,最高至正厅“一把手”;选拔范围广,视野广至全球;规模大,每次都达20人以上……在屡屡创新中,江苏公选的制度程序不断修正、改进,日益成熟、完善,更趋科学、规范,对江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制度设计不断改进更趋科学
    
    公选的最大特点是把选人的权力交给一个制度,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因此,制度是否科学、规范,能否做到公平、公正,至关重要。
    
    仔细分析4次公选,我们依稀可以辨识出,组织部门在程序的设计和选拔的方法方面不断尝试注入新的元素,以提高公选的科学性。
    
    笔试从所有考生考同一份试卷演变到为不同职位“量身定做”,实现“一职一卷”,既考察知识水平又检验实际工作能力。
    
    面试前后增加驻点调研、演讲答辩,面试过程中引入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考察对象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团队精神等一览无余。而加入民主推荐环节后,又不断扩大推荐范围、增加推荐环节在整个考试中的比重,充分考虑民意的分量。
    
    计分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目前笔试、民主推荐、面试甚至组织考察等各个环节的表现都逐轮带进、加权计分,使得每一环节的表现都对最终的成绩有所影响,对考生形成全面立体的综合考量。既避免了一张试卷定终身,又防止了简单以票取人。
    
    “总的趋势是更具针对性、更具识别力、更趋科学,更好地把具有不同能力、特点的优秀人才遴选出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原省委党校副校长孙学玉教授参与了4次公选的试题命制,一直关注着公选的进展。
    
    公选走过的每一脚步,都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仅从试卷内容的变化上就可一窥组织部门为公平、公正选人所做的努力。
    
    2000年,公选的考试更多强调考生应具备综合素质能力,涉及政治、经济、管理、法律包括文化、历史等多项要素,在全面考察理论水平、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等方面体现出强大优势。但不足的是,报名门槛大幅放低,对参考者阅历经历未加限制,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现象。
    
    2004年,公选采用公推公选的新方式,报考者不经笔试直接通过两轮民主推荐进入面试,突出群众基础、工作经历等要素。
    
    2005年、2007年,“一职一卷”与岗位高度结合,针对性大幅增强,考题的设置也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特长,即便是政治、党建、法律等题目也都紧密结合了职位特点,都是考生熟悉的领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通过答卷情况看,能力强不强,工作是否熟悉,一目了然。”孙学玉评价。
    
    制度配套促干部健康成长
    
    有关专家表示,公选凭实绩能力取人,解决了如何选人、选什么人的问题,把住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入口”关。但是公选干部任职后,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监督,保证公选干部健康成长;如何畅通官员“下”的出口,让不胜任的干部及时“下”,仍然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公选并不能保证领导干部一定长期谨慎地运用权力。”省委党校党建研究室副主任刘长江表示,对于公选产生的干部,仍然面临如何对待权力的问题。 “要保证领导干部上对党和国家负责,下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使干部手中的权力成为‘负担’而不是‘乐趣’,但没有对权力的有效监督,特别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就可能成为‘乐趣’而不是‘负担’,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干部会是这样。”
    
    事实上,为了保证包括公选干部在内的“官员们”正确用权、健康成长,我省早已开始探索,并且颇有收获。
    
    目前,江苏正按中组部要求,开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点工作。全省共有包括省直、市直、县直在内的32个单位全面展开试点。其中,省质监局、省科技厅、省发改委分别为综合考核试点、年度考核试点、任职考核试点。2006年在部分市、县委领导班子换届中试行的实绩分析和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对官员的考核既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显绩”,又看民生、环境等实际“潜绩”。
    
    “让干部考核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监督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多地对下负责。”省委组织部负责人强调,加强考核与公选对干部的健康成长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