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远程教育 > 学习园地 > 政治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11-05-13  点击次数: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市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特大自然灾害进行艰苦斗争,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与灾后恢复重建的双重胜利。在抗震救灾斗争与灾后恢复重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充分体现和进一步彰显;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辉煌成就,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抗震救灾斗争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表明,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抗震救灾斗争与灾后恢复重建中,成都市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地震发生后,成都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强调“生命高于一切”,有序开展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坚持统筹兼顾,强调抗震救灾一盘棋,统筹好全省受灾群众的接济、转移、安置和伤病员医治工作,充分发挥了抗震救灾重要基地、通道和窗口作用。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成都市全面推进住房重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生态环境重建和精神家园重建六项工作,初步实现了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样板的目标。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抗震救灾斗争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表明,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成都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实践中,动员各方面力量,凝聚各方面智慧,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各方面工作,使广大城乡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成都市各级党委和政府作出了压缩行政开支、调整机关迁移计划等决定,把有限的财力向恢复重建工作集中;全市人民顾全大局,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力支援灾区;灾区群众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经过两年多的恢复重建,灾区规划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经济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关系和谐。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凝聚起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抗震救灾斗争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表明,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不竭精神动力。成都市以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成都市全面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勇于创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

  抗震救灾斗争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表明,必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近年来,成都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积极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道德风尚,成都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抗震救灾斗争与灾后恢复重建中,成都市组织实施“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感恩社会、共建美好家园”主题行动,积极开展“爱心劳动日”、义务献血、登门感恩、慰问烈士家属等活动,努力推动形成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社会新风尚;在灾区大力开展以“改进生活习惯、培养文明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着力培养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居住区农民群众的文明行为,提高其整体素质。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才能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