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远程教育 > 学习园地 > 政治理论

扩大内需是战略性举措
发布时间:2008-12-03  点击次数:
     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我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长远地看,这些举措具有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缺少资本,我们同许多国家曾经做过的一样,奉行古老的多卖少买政策,出口产品赚取外汇,形成了比较大的贸易顺差,积累了较多的外汇储备,达到了依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然而,一旦对外贸易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与这种方式天然相联的种种现象或者问题就会随之显现:首先,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大。2004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处于较快发展时期,对我国产品有着较大需求,我国经济也同步地处于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当前,以美国次贷危机肇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普遍放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国际上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减少,对一些出口型企业造成不利影响,这是经济紧缩的输入。其次,在以外需为重要拉动力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由于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上游产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这是通胀的输入。输入性通胀会加大国内通胀压力,这是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的一个特点。第三,在通常情况下,巨额贸易顺差所形成的流动性过剩也会加大通胀压力。第四,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的国家会要求保持顺差的国家货币升值,以缓解本国的经济压力。比如一个时期以来,美国一方面使美元贬值,另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这会进一步加大我国产品的出口难度。这些分析说明,主要靠外需拉动经济发展,一旦碰到类似目前的金融海啸,就会比较被动。
 
  那么,有没有更为主动的发展战略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发展中既要重视外需,更要重视内需。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针对中国的情况作过特别的论述:中国幅员辽阔,居民那么多,气候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的国内市场,就能支持巨大的制造业,并且容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如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如果说亚当·斯密的论述太过久远,那么,发展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根据大量的实证考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大国发展形式的主要的特征是较低的国际贸易水平。”小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大国。“那些在大国中导致有限贸易和平衡增长的因素在小国中产生了相反的影响。后者具有较少多样性的资源和较小的市场,这就使对外贸易的利益增加了。”这些论述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不能否认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但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国内市场广大的基本国情,我们更应当重视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本短缺,主要依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利于资本(外汇)积累的话,那么,当我们有了一定的资本(外汇)积累时,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趋于衰退时,我们更应当重视内需。既重视内需又重视外需,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的经济才能稳健发展,危急时刻才能更加主动。
 
  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是一个战略性决策,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因为,扩大内需不仅要增加政府投资,还要启动民间投资和消费。为此,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和购买力。这就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大内需还是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