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远程教育 > 学习园地 > 政治理论

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发布时间:2007-09-06  点击次数:
   2005 年以全国范围内农业税的取消、“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为重要标志,拉开了新阶段改革攻坚的序幕。今后几年,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具深刻性和复杂性,改革攻坚的难度在增大。
  我国正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无论是发展还是改革,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2005年的改革实践说明,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才能客观评价改革的历史进程;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改革攻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使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因此,评估2005年的改革,研究“十一五”时期的改革进程,都要基于这个历史新起点,以进一步形成改革的共识,增强改革的动力。
 
  一、改革攻坚的战略提升: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我国27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准确把握社会矛盾变化是成功推进改革的基本前提。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27年前相比,目前我国社会面临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我国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表明27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表明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对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新阶段改革攻坚的战略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改革要立足于人的发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改革的目的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满足社会成员多方面的需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无论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还是作为改革观的本质内容,都表明改革发展理念逻辑层次的重大提升:第一,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发展对中国来说仍是首要的任务;第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的前提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将发展建立在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就是改革要适应社会矛盾的变化,有效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充分保障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使多数人能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要使改革政策的制定与抉择立足于多数人的利益
 
  从根本上说,改革的过程就是调整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在改革攻坚进入利益关系全面调整的新阶段,要注重改革政策的科学性,增加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同时,要广泛吸纳社会成员参加重大改革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这样,既有利于不断增强改革的动力、解决好改革与多数人利益的问题,又有利于增强改革的透明度、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使多数人在不断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由此,改革就会真正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3.以人为本是改革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判断改革、评价改革的基本标准在改革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可避免地对改革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和要求,由此产生了对改革的不同认识和争论。
 
  2005年社会各方面对改革的争论,客观地反映了利益矛盾和利益之争的现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就是要把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基本的公共需求作为改革的目标与任务,由此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从而形成对改革最广泛的共识。当前,无论是争论改革的对与错,还是争论某些改革的成功或失败,都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标准和主要依据。没有27年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也不可能使我国几亿人口摆脱贫困,并使多数人的利益在改革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同样,不坚持改革的方向,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又怎么能够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能够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离开以人为本这个基本标准和主要依据,就容易得出脱离实际的结论,就会对新阶段的改革攻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当站在改革新的历史起点,在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指导下形成最广泛的改革共识,凝聚更大的改革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