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远程教育 > 学习园地 > 政治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发布时间:2007-06-06  点击次数:

陈文通

理论上有一种影响颇大的见解,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存留、去除都是可以选择的;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这种认识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资本关系),是以往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结果,是许多经济变革的总结,要以其他社会生产关系的灭亡和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前提。它只属于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只有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才能出现。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旧生产方式的解体为前提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归结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这不过是同一关系的两个方面)。这种关系的形成是以先前各种不同生产形式发生解体的历史过程为前提的。这些形式和关系包括:⑴劳动者把土地当作生产的自然条件(即亚细亚的、斯拉夫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⑵劳动者是工具所有者(即行会同业公会制度下的手工业劳动,中世纪的城市制度)。⑶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劳动者(即土地所有者,行会师傅以及学徒和帮工)在生产开始以前都具有了作为生产者来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⑷劳动者本身、活的劳动能力的体现者本身,直接属于生产的客观条件,而且他们作为这种客观条件被人占有,因而成为奴隶或农奴。在现实的历史上,雇佣劳动大量的是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的;或者,像在东方和斯拉夫各民族中那样,是从土地公有制(例如俄国公社)的崩溃中产生的。换一种方式来说,雇佣劳动是从行会制度、等级制度、劳役和实物收入、农村副业劳动、封建的小农业等等的衰亡中产生的。在一切这种现实的历史过渡中,雇佣劳动的产生表现为一些旧的关系的解体和消灭。旧的形式和关系的解体,不仅产生了雇佣劳动方式,并使私有制成为一般基础,而且使生产形式发生质的变化。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劳动和客观条件的分离为前提的

所有制关系,从而生产方式,所涉及的是劳动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雇佣劳动,是以下述两个历史条件为前提的:一个是自由劳动的存在,以及自由劳动同作为资本的货币相交换。这种交换使下述情况成为可能:自由劳动不是用于直接使用价值的生产,而是用于交换价值的生产,进一步说是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即价值增殖)。另一个是自由劳动同实现自由劳动的客观条件(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相分离。而首要的是,劳动者同他的天然实验场即土地相分离。这种分离的过程,一方面是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解体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以东方公社为基础的公共土地所有制解体的过程。而在这两种形式中,劳动者都把劳动的客观条件看作自己的财产,劳动同劳动的物质前提是天然统一的。在这两个前提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或者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而最初的分离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马克思指出:“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种分离已经包含了城乡的分离、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科学和劳动的分离。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发达的商业关系为前提的

如果说旧形式的解体和劳动与客观条件的分离可以归结为经济制度前提的话,那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还需要有另外一个前提,就是经济形式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充分发展。马克思指出:“产品发展为商品,一定范围的商品流通,因而一定范围的货币流通,也就是说,相当发达的贸易,是资本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起点。我们就是把商品看成这样的前提,因为我们是从商品出发,并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简单的元素的。”资本是从货币财产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目的是剩余价值,是以价值形式为前提的,商品和货币既是它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它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现实载体。货币资本的一次循环过程是从商品流通开始并以商品流通结束的,而商品流通的前提是商品生产的普遍化。为此,必须最大限度地消灭以个人消费为主要目的、仅仅出售多余产品的那种生产方式——物物交换和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是“用商品生产商品”;一切与资本关系有关的要素本身(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越是成为商品,也就是说,这些要素越是只有通过购买才能占有,那么资本关系就发展得越充分。“生产本身越是从流通中获得自己的要素,即商品,以致商品已作为交换价值进入生产,这种生产就越是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因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把?魍ㄗ魑时拘纬傻那疤帷?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特有的物质技术基础为前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经历了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的质的变化。最初的资本关系已经区别于以往的生产方式,但是仍然建立在小生产方式——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上,就是说,生产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它还没有建立在自己特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因而,劳动只是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而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只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以大机器工业为开端的现代工业。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劳动才开始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真正确立起来,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才有可能把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作为主要形式。“在这种已经改变了的关系的基础上,会发展起一种发生了特殊变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一方面创造出新的物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它只有在这种新的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在实际上给自己创造出新的现实的条件。由此就会出现彻底的经济革命,这种革命一方面为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创造并完成它的现实条件,为它提供一种相应的形式,另一方面,在这个革命与工人相对立中发展起来的劳动生产力、生产条件与交往关系中,这个革命又为一个新生产方式……创造出物质基础。”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由上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不仅经历了从劳动不从属于资本到从属于资本的转变,而且经历了劳动从形式上属于资本到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的转变。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所使用的资本的数量具有决定意义。“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劳动和从前的劳动使用方式之间的差别,与单个资本家所使用的资本量的增长即资本家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的增长,是以相同的程度进展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最低限量的资本,资本家本人才不再是工人,才能只从事劳动过程的指挥工作和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交易工作。只有在一定量资本直接掌握了生产的地方,——不管是商人变成了产业资本家,还是在形式上从属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资本家,——才能发生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即本来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