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园地
多难何以兴邦
发布时间:2008-06-06   点击次数:
      多难可以兴邦。但如果我们不能将过去灾难中的教训变成今天救灾中的经验,不能将今天灾难中的教训变成明天救灾中的经验,多一次灾难,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只会多一次痛苦。若想祸福相依的古老哲学,福佑我们这个灾难重重的国家,就须在伤口尚未愈合的当下,以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检讨灾难中的得失,赢得下一次灾难降临时的主动。
     
      我们必须承认,在人与自然不知伊于胡底的战争中,我们多数时候是弱小的一方,人定胜天迄今仍是一个不曾完全实现的梦想。征服灾难的漫漫征途中,改进人与自然博弈的技术细节,迫在眉睫。
     
      行走地震灾区的日子里,我们反复感受到过去一次次灾难的教训之于抗震救灾的意义。孩子复课的朗朗书声有助于人心的安定,这主要借鉴唐山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地震中无法使用的绵阳火车站,快速复制了一个堪以应急的室外候车区,这主要借鉴年初雪灾的教训。绵阳垃圾处理厂看管焚烧炉的工人,都知道如何避免医疗垃圾,则主要得益于SARS疫情过后的制度安排。
     
      任何一个不怀偏见的见证者,都会承认本次大地震中国家救灾、民间救援的突出表现。同样,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会正视只能事后诸葛的失误,哪怕这些失误相对于我们的成就微不足道,我们仍须在救灾之后细心检点。
     
      灾难中的个人破产已在少数灾民身上成为现实,而我们的法律还不允许个人破产免债。核销灾民呆账的通知,只是一事一议的行政手段,且对那些民间借贷无能为力。我们期待个人破产法的酝酿,能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一贫如洗身体残缺的灾民,卸下他们终生难还的债务。
     
      灾难中,我们看到紧急状态下的紧急措施,控制了混乱的局面,缩短了挽救生命的时间。它们在我们有限的观察中,是有效的,合乎情理的。我们渴望一部规范紧急状态下国家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法律,厘清灾难中可为与不可为、权力与权利的边界。
     
      灾难面前,被遮蔽的人性之美,倾国倾城。扶老携幼的捐款,挽起袖管的献血,国旗为平民而降的震撼,蜡烛为逝者而燃的守夜,总理哽咽而下的泪水,师生相拥而亡的镜像,触及了人性最为柔软的一面,让我们在性善性恶的千年辩题中,找回关乎群体的自信,感受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向心力。
     
      我们需要在当下,小心呵护灾难中展现的这些柔弱心灵的力量。呵护的方式,不单单是颂扬,更需要思量:我们个体的善良,怎样在群体性的救援中壮大善良的力量?
     
      我们还需正面面对那些伤害心灵的细节,即便是那个放弃学生独自逃生还以自由主义为辩护理由的老师,那个在哀悼日摆POSE而激怒公众的明星,那个在“慈善门”中道歉的企业家,都给了我们反思心灵重建的机遇。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犹如必将留在风中的往事,即使还有不测之灾,这次灾难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尚未风干的眼泪,注定要为奥运会、为新生活而流。我们可以举全国之力,兴建一个新北川,却不可举国存留在悲情中不可自拔。我们只是希望,我们在往地震博物馆中放置我们的勇敢、善良、力量的同时,也将制度、人心、过去、现在、未来、经验、教训等等关键词串联而成的泣血篇章,一并装进去,待祭奠逝者的后来者,思考我们这个其命维新的古国,怎样才能在一次次灾难中野蛮体魄,健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