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上午,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苏作工艺展”在法国里昂市市政厅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苏作天工•根植吴中”为主题,共吸引了400余名中法两国的政界、商界、文化届嘉宾参加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陈竺,法国里昂市市长乔治﹒科佩内齐安,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程津培院士,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秘书长王丕君,吴中区委副书记李朝阳等出席开幕式。乔治﹒科佩内齐安、程津培、李朝阳分别致开幕辞。活动由著名学者、翻译家、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主持。
本次展览展出的手工艺精品出自吴中区光福镇的12位当代民间工艺大师之手,传承了2500年“苏作”精髓,展现出中国工艺文化的博大精深,涵盖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刺绣、缂丝等6个种类18件艺术作品,玉雕作品“虎食人卣”、核雕作品“核舟”、缂丝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等成为本次展览的领衔作品。展览期间,光福的手工艺大师还与法国的艺术家一起交流分享创作经验,探讨文化、手工艺跨国交流、跨界合作之路,缂丝、刺绣、核雕等手工艺人还进行了现场技艺展示,赢得中外嘉宾的啧啧称奇,成为本次中法论坛的亮点。此次苏作工艺展对于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也让苏州吴中区和光福镇工艺文化开始了精品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之路。
吴中区位于苏州南城、太湖之滨,是历史上吴文化主要发祥之地,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尤以传统工艺最具代表性,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是近代苏作苏工的发源地之一,是核雕、玉雕、石刻、刺绣等传统工艺的集聚地,在江苏乃至全国相关领域有着重要地位。5000多年前,吴地先民就能制作精美的陶器、玉器;隋唐和宋元时期,刺绣、缂丝、制扇、苏裱等行业已形成专业化生产和集市化贸易;明清时期,涌现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鼻祖蒯祥、苏绣艺术家沈寿等一批民间工艺大师,将吴中民间工艺水平推向鼎盛,大批工艺美术精品蜚声海内外。
据悉,这次亮相中法文化论坛的民间手工艺大师和手工艺作品只是吴中工艺的部分代表。吴中区的工艺门类齐全,大师名人云集,是苏州市、江苏省乃至全国工艺门类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共有57个项目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件作品入选民间工艺展最高奖——山花奖,居全国区县之首。“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非遗“光福核雕”、“苏州刺绣”、“苏州玉雕”广为人知。还有苏州缂丝、明式家具乃至仿青铜制作、苏作红木小件、藤器编织等一应俱全。目前,全区共拥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7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名人32人。全区从事工业美术行业的生产企业、工作室229家,经营商铺2000余家,从业者超过10万人。全区工艺美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5亿元,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0%以上。
有着“中国工艺雕刻之乡”之称的光福镇,是“苏作”、“苏工”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苏州手工艺术的重镇,光福镇先后承办、参与了多年的国家、省、市的工艺美术精品大展,4人获评中国民间工艺领域最高奖——山花奖,此次参加展览的陆小琴、许忠英和马洪伟,都是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的得主。另外,还有7个项目进入江苏省非遗保护名录,其中,光福核雕、苏绣、缂丝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还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吴中区将文化自信融合到文化产业发展上,提出“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的战略构想,努力塑造“乡愁、活力、创意”三张文化品牌,以传承和发展并举为基本思路,通过制定出台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大力推进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引育产业人才、积极为企业搭台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使工艺美术行业成为拉动吴中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6年起,吴中区高举传统工艺振兴旗帜,全力打造“苏作文创峰会”平台,鼓励民间工艺人才积极“走出去”,全面打响“苏作天工、根植吴中”文化品牌,其中,“文化出海”工程也是吴中振兴传统工艺的“路线图”之一,中法文化论坛苏作工艺展成为吴中工艺组团赴欧洲集中展览的“首秀”,在法国里昂掀起了“中国民间工艺苏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