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组工要闻
苏州日报:绿色吴中的“红色动能”
发布时间:2016-07-15   点击次数:

 

在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的党员服务中心内,全村32名党员的名字与照片,在“先锋墙”上集体亮相;村里的党员家庭,“党员户”的标牌安装在醒目位置……在这座绿色小岛,红色符号随处可见。在20多年的发展中,三山村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蝶变”。

老支书带领党员冲在前  三山岛旅游亮出“红色标牌”

最近的强降雨,给太湖三山岛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岛内道路积水、码头被淹。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村党支部书记吴惠生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坚守一线,用先锋行动构筑起三山岛的安全“堤坝”。

三山岛因三峰相连得名,全岛面积2.8平方公里,四面环水,是附近几个小岛中唯一成村的地方。岛上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犹如翠绿的宝石镶嵌在太湖之中。

上世纪80年代,这座“太湖孤岛”,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信息闭塞,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虽然村里尝试过长毛兔养殖,还办过不少厂,有的还尝到过甜头,但最终都因市场、成本等原因而以失败告终。直到本世纪初,岛上仍然没有电、没有电话、没有公路,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岛上的果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一定要让三山村富起来,让村民过上好日子。”23年前,吴惠生上任三山村党支部书记。在总结以往发展“教训”的基础上,三山岛优厚的自然禀赋成为了挖潜重点——大力发展农家乐,走一条生态旅游的强村富民之路。担任村支书仅12天,吴惠生便找到了一家企业洽谈三山岛旅游开发合作事宜。为挖掘三山岛旅游景观,吴惠生踏遍山头湖滨,探测全岛旅游路线,虚心向岛上老人、前辈请教,修缮老景点,开发新景点。

20019月,三山旅游开发公司成立,仅三个月,岛上门票收入就达到6万元。2002年,60万元;2003年,120万元;2011年,突破千万元……渐渐地,三山乡村游声名鹊起,旅游业成为了三山岛的支柱产业,也成为了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岛上的农家乐已有100多家,平均每家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2014年,三山岛实现旅游门票收入1500多万元,而旅游带动的岛上总消费接近6000万元。

最近,到三山岛旅游的游客会发现,村里的党员家庭安装了“党员户”红色标牌。在众多农家乐中,15户党员农家乐尤为惹眼。“装上了标牌,我感到自己身为党员,很自豪。同时,这也是一种鞭策,游客的眼睛都在盯着你,你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做好服务,起到带头的作用。”丁王强是三山岛较早一批开农家乐的党员,他所开设的农家乐,经历了从低端向中高端的硬件升级换代,对于三山村安装“党员户”标牌、亮出党员身份,丁王强认为这也是对提升三山岛农家乐软件服务吹起的“冲锋号”。

守住绿色才能富民强村  在生态建设中创出“国字号”

每年多达30万人次的游客,繁华的旅游业给三山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生态带来了烦恼与压力:垃圾多了,污水多了……“如果岛上看不到清澈的太湖水,必将逐渐失去魅力。”吴惠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党支部为此一次次集思广益,为守住绿色动足脑筋。

2008年夏,一条挖泥船开进三山岛水域。太湖湖底的淤泥被挖了出来,原来的芦苇荡梳理出弯曲的小河,清出的淤泥被堆砌成堤岸,在堤岸分隔的水面上,陆续种上了荷花、茭草等水生作物,堤岸上则栽上了一排排柳树,架设了游廊木栈道……经过两年的努力,一片面积达2000亩的美丽湿地景观,把半个三山岛团团围住,这道绿色屏障,拦截污染、净化太湖水,同时也成为鸟类的栖居地、岛上的新景观。

如今,这片全国唯一由一个行政村建起来的湿地景观面积已超过了3000亩,并被命名为“苏州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还挂上了“国字号”,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是国内罕见的社区共建型湿地公园和淡水岛屿湿地公园。

湿地范围在不断扩大,每年建设、维护投入达200万元,对于如此不惜代价的花费,在三山岛人看来,守住了绿色生态,就是守住了发展的根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与此同时,为避免岛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太湖,去年村里投资100万元,专门用于餐厨垃圾处理,将全岛所有农家乐的餐厨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变成有机肥料。

对于三山岛未来发展,吴惠生表示,守住生态底线、深耕旅游发展,仍然是未来的方向。“下一步,我们将深挖我们的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先锋领航”涌现绿色发展典型  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坐拥五分之三太湖水域、近一半太湖岸线和太湖风景名胜区的吴中区,早在上世纪就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将发展与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吴中区更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保护观、发展观,将“绿色”牢牢树立在发展的旗帜上: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每年将财力的10%-20%用于太湖保护治理;实行综合整治、生态清淤、退垦还湖,取缔太湖船餐,大幅压减网围养殖……在吴中区,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约束,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同时,扩大生态红利,努力使最严格的保护成果成为绿色发展的最可贵战略资源。

在吴中区实施的“先锋领航计划”党建工程中,50个先进个人、50个先进集体成为全区各领域的示范典型,吴惠生、黄斌、韩雪梅、吴中太湖旅游发展集团……一个个名字闪耀其间,他们在坚守生态红线、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保护“四个百万亩”等方面,为吴中区的绿色发展作出了各自的不平凡的贡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盛事,第九届省园博会今年在临湖镇精彩亮相,运用绿色技术描绘“水墨江南”盛景,收获广泛赞誉,这凝结了两年多来吴中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

吴中区现有190个村、社区,三分之二是“农”字当头,共有128个村或涉农社区。吴中区把区域生态等各类特色资源巧妙地转化成发展优势,着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富民强村的“吴中样本”。

促进共同富裕,不让“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吴中区将经济薄弱村定义为“每年的村级稳定收入不足300万元”,在2015年开始的三年帮扶行动计划中,处于“标准线”下的28个村列入了帮扶对象,绝大部分处于发展受限的沿太湖地区。大力推进区级标准厂房等载体建设,以租金反哺形式为集体经济薄弱村注入强劲动力;做好“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工作,推动精准帮扶;盘活集体资源,强化提升薄弱村“造血”功能。截至去年底,28个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244万元,其中4个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00万元,提前完成了脱贫任务。

发展为了群众,服务群众要有“智慧”。近年来,吴中区大力探索“智慧党建”建设,以信息化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龙翔社区作为村改居社区,从2015年开始建设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智慧社区软件平台,逐步实现了社区资源和数据的录入、查询、分析和展示,实现后台业务、数据、系统整合,并与电视社区、手机AppWiFi 页面、微信服务号等应用进行互动。龙翔社区党委书记郁建兴说,“形象地说,就是通过四块屏幕,即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LED显示屏,实现了社区工作信息发布和事务处理,从而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在龙翔社区试点的基础上,吴中区将逐步在全区加以推广,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服务为民。(《苏州日报》2016715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