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2日,2016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吴中分会场活动将在太湖畔开幕,将吸引200多名海内外各行各业创新创业人才参加。
从2009年开始,吴中区已连续七年举办创业周吴中分会场活动,累计吸引86个人才项目落地,其中创业项目49项,创新项目37项。在这些人才中有3人入选省双创人才、10人入选姑苏人才、29人入选区级领军人才,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转型和产业集聚。
得益于创业周的推动,吴中区通过创优人才发展机制,一方面抓科技双创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注重工艺文化人才的培育,呈现了现代科技人才和传统工艺人才交相辉映的发展态势,绘织出一幅具有吴中特色的人才发展“双面绣”。
“十二五”时期,该区的高层次人才总量年平均增长近20%,人才资源总量超过了12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超8000人。
创新政策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首选之地
高端人才,是实现行业转型、科技引领的重要资源。
日前,吴中区发布“东吴高层次人才计划”,计划在2016—2018年间投入1.8亿元,引进、培育120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600名企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及一批在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经济社会领域引领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700万元股权支持、300万元信用贷款、50万元购房补贴。
吴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通过畅通各类人才引进渠道,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加大人才政策激励扶持力度,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以及完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等措施,将进一步加快吴中区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首选之地、集聚之地、乐居之地。苏州博利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位于木渎镇吴中科技创业园内的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去年他们研发的一项“以塑代钢”新技术刚刚获得国家专利。该企业的总经理杨振枢是清华博士,企业于2013年落户科创园后,获得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申报并成功入选省双创、姑苏领军人才项目时,当地为杨振枢提供了大力扶持。“在整个申报过程中,木渎镇和吴中科创园都有专业的人员来协助、引导我们做这些项目的申报。政府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资助,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杨振枢说。 今年上半年,吴中区“千人计划”再获突破,吴中医药集团陈国庆博士入选第12批国家“千人计划”,成为吴中区第二个自主申报入选的“千人计划”人才。另有7人入选今年第一批姑苏领军人才,此外,今年第一批东吴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完成评选,41个人才项目参评,30名优质人才获得资助,入选数量为去年全年之和。
今年创业周期间,吴中区将联手欧美同学会举办“百名海外博士吴中行”活动,邀请到了7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参加活动,9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千人计划”专家有27名。
搭建平台 打造文化工艺人才发展高地
作为闻名全国的民间工艺之乡,吴中区培育了一大批本土工艺类高级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仅光福镇、香山街道从事工艺文化产业的技能人员超过1万人,年产值超过12亿元。全区共拥有省工艺美术大师8人、省工艺美术名人9人,市工艺美术大师37人;获得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12人次,入选数居全国区县之首。
今年6月23日,光福手工艺作品台湾展开幕,孙林泉、钟锦德、许忠英、马洪伟、钱建良、陆小琴等11名苏作大师携65件作品亮相,5天时间里吸引了3万多名工艺爱好者参展。
吴中一个小小的古镇能同时拥有四个门类雕刻艺术的高级大师,这一现象引起了不少台湾当地媒体的关注。其中,一位台湾本土皮雕艺术家得知展览消息后,专程驱车2小时赶到核雕大师许忠英入住的酒店,带去了自己22年前购买的许老师的核雕作品。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作品,许忠英倍感亲切:“感觉更多的是惊喜,像是遇见了一位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
吴中是全市工艺文化门类最全、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对于自己的优势产业,吴中区重点抓住宣传文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和奖励机制,包括资助力度与市级同步,给予突出人才、重点人才5年内一定金额资助等。此外,吴中区还多次组织民间工艺大师走出苏城,举办各类对外交流展览、论坛,促进本地工艺大师学习全国各地的先进艺术理念,以更好地培养民间工艺家,确保文艺人才梯队不断层。
优化机制 打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项目关键是“落地”,能否落地,关键看基层。调动好基层的力量,营造上下联动,共同关注人才、发展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环境,是打开人才工作发展“锁扣”的一把“钥匙”。
2015年以来,吴中区从基层发力,建立人才工作“六有”机制,即“人才工作有专员、人才运行有机制、人才发展有经费、人才吸引有政策、人才集聚有环境、人才服务有特色”,从“六个维度”来提升吴中人才工作。
去年,吴中区在15个镇区街道分别遴选1—2名经验丰富的招商人员担任人才专员,把招才引智挺在了招商引资的“第一线”,在下辖的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和木渎镇等人才集聚板块,还成立了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为了加快提升人才专员的工作水平,吴中区还坚持每个月组织专员开展业务培训、拓展训练、选题调研、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陈太和原来是吴中开发区的一名招商人员,在开发区组建人才科后,竞岗成为人才科科长。“原来搞招商,主要盯大项目,人才工作也关注,但一般是兼职做做,现在担任人才科科长,既要加快转变角色,更要努力钻研人才业务。”同时,开发区还设立5000万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在推进人才工作专业化、专职化后,开发区也迎来了人才工作的“小阳春”,今年上半年有1人入选“千人计划”、姑苏领军人才4名,区级以上人才总数达到了95名。
除了抓好人才专员队伍,吴中区还建立了人才工作差别化考核、人才工作专项述职、旁听基层人才工作会议制度等,通过优化机制,激发了基层开展人才工作的内生动力。
建好载体 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主阵地
为了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2015年,吴中区提出加快推进“一镇一园”建设,并要求各地通过新建或依托现有创意园、工业坊或其他闲置厂房等业态,进行提升改造,至少明确一处作为建立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的载体场所,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就是其中的代表。
今年6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举行开园仪式。南师大科技园是南京师范大学与吴中高新区联袂打造的新兴“硅谷”,“十三五”时期,科技园将建成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以上的孵化园区,引进“千人计划”专家3名以上,力争培养“千人计划”专家1人以上,孵化高科技企业达30家以上,孵化具有标志性的高新技术项目2-3项,力争“十三五”末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目前,已有3名“千人计划”专家在产业园设立工作室,52家企业成功入驻。据了解,产业园设立了每年150万元的创新创业基金,优秀入园企业和项目可以享受低息资金扶持,园区管理方还将帮助入园企业争取风投和贷款,申报国家级、省、市的各类科技人才和产业化项目。
同时,在众创空间等新型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方面,目前,吴中区共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个,省级科技孵化器2个,省级众创空间4个、市级众创空间3个,此外,全区筹建在建的众创空间近20处,在全区实现了人才载体全覆盖。(《苏州日报》2016年7月8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