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园地
从唐山到汶川——钱钢观察
发布时间:2008-05-19   点击次数:
 
2008年5月14日,现在是解民于倒悬的关键三天!
        
        没有比人更重要的了。在千万人命悬一线的这几日,让我们共同关注这场抢夺生命的大战。让我们给指挥者进言献策,为徒步进入震中的救援者鼓劲助威,为在黑暗中挣扎的同胞祈祷,加油!
        
        我也恳请指挥者,在十万火急之时,保持清醒的科学态度。请珍惜战士和救援队员的血汗和生命,不能像唐山地震时那样赤手空拳地蛮干。尽快调运大型机械,至少给抢救者充足的工具。在传媒的实时传播下,万不可用战士的生命去制造场面,去作秀。
        
        这是令人忧心如焚的分分秒秒。12日晚,许多人彻夜不眠,一直守在电视机前。我从北京回到香港,一路上,到处看到人们在关注议论汶川。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最惨烈的一次大地震在中国大陆发生了,而对它的反应、对策,一开始就遇到重重险阻。这场考验的严峻程度,很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切高谈阔论,此时都苍白无力。行动!此时最需要的是行动。立刻行动,从抢夺生命开始。
        
2008年5月15日:钱钢:救灾指挥:心要热,头须冷!
 
        完全可以预期,5月15日之后,震中区的抢救将迅疾推向高潮。抢夺生命、控制瘟疫、安置灾民……千军万马将拥入并不广阔的区域。无数焦灼的心碰撞在一起,可能出现新的难题:紊乱,拥塞,指令重叠或冲突。
        
        现在特别需要高水平的危机管理能力。我们国家有强大的力量统一调动资源,但是对于防灾减灾,历来却由各大不同部门分兵把口。我们没有一个常设机构,在平时就负有综合协调灾害救险事宜的职责,减灾界形容,七八根绳,一直没有一个机制把它们拧成一股。此时,各不相属的救灾大军,各种复杂的救灾事项,瞬息万变的动态过程,对指挥部的调度控制是严峻的考验。而指挥的水平和效率,直接关乎万千灾黎的生死安危。
        
        指挥者应有始终清晰的宏观“灾场”视野。从汶川到整个成都平原,从成都平原到川渝和大西南,到中原,到东南,灾害的能量(不只是地震波)在辐射。整个救灾,必须成为科学严密的系统工程。现在,拯救幸存者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使命,与此同时,建议指挥者优先处理下列要务:
        
        以最快的速度查明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隐患点。震区的所有水库、油库、加油站、化学品仓库、武器炸药库、山体滑坡易发地段、已经拥塞成湖的河流、有毒气溢出危险的地质勘探点等,必须无一遗漏地查清、标明,派遣精锐力量严密控制。
        
        调集最具专业水平的专家,以极大的权威,调度艰巨性与日俱增的陆、空综合运输。现在的灾场,就是战场。现在的运输调度令,视同军令。
        
        大批防疫队应尽快进入。飞机喷洒药物防疫,立刻着手。遇难者尸体掩埋工作,从现在起就要制定严格的标准。
        
        立刻部署专业队伍,开始抢修电力、燃气等城镇生命线工程。
        
        香港同胞已经开始赈灾。许多人问:如何能赶赴灾区?如何能帮到灾民?同样,台湾人士、国外人士,也有强烈的救援请求。笔者认为,应特别重视港、台和国外的救险专家、医学专家,吸纳他们的专业意见。
        
        最后,请考虑兵力的梯次投入。这次巨灾应变,不可能在数周速决,应有打持久战的精神准备。要有预备队,要让极度疲惫的一线攻坚战士轮换休整。
        
        一句话,心要热,头须冷。一切大话空言,华而不实的积习,对上负责的表面文章,为电视镜头准备的表演,此时,请统统走开!科学,专业,这是苦难中同胞的生之希望。
        
        2008年5月16日:钱钢:政府要以最大仁厚面对灾民情绪
        
        灾区人民创巨痛深,他们在废墟上的艰难生活,外界很难巨细无遗地知悉。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说得对,我们的政策是原则性的,而老百姓的困难是具体的。灾区人民,在剎那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们有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艰辛,更有家家不同的悲剧,有巨大的精神创伤。
       
        灾民的情绪,领导者应细心体察。温家宝总理在赶到汶川灾区后,对聚拢过来的当地干部群众说,你们受苦了,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汶川的老百姓,中央没有忘记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设身处地,体察汶川人们在震后的一天多里,是处于怎样一种几近绝望和崩溃的状态。中央领导已经在第一时间赶到都江堰,他们无法获悉;救援大军被阻,抢修损毁道路遭遇极大困难,他们无从知晓。惊惧,痛楚,期盼,失望,一切都会自然发生。
       
        面对情绪起伏的灾民,我们不能只说,解放军来了,子弟兵万岁;我们还要说,进入震中的艰险阻挡了救援队伍,而救援队伍多么应该早一晚到达!政府要倾听他们的怨言甚至愤怒,要以极大的耐心,向灾民解释当前的局面和政府的行动决策。在更漫长的救灾日子里,灾民们可能的群情波动,政府都应以最大的仁厚包容之。
       
        多灾多难的中国百姓,有隐忍沉默的传统。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府还利于民,人民权利意识苏醒,鸦雀无声,变为众声喧哗。百姓有种种诉求,诉求有时也会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在动荡不安的灾场,政府为人民的安全,必须加强社会治安,但种种安定社会的举措,决不应是对灾民居高临下的管控。我恳请指挥者,慎用“破坏抗震救灾”的罪名,温和化解灾区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值此非常时期,“和谐”二字,何其珍贵!
        
2008年5月17日:咬牙挺住!我的士兵兄弟
        
        士兵的生理和心理,正处在最严峻的关口。
       
        他们是突击队,是大规模救灾行动中任务最重、工作最苦的一群。此后数日,他们仍将夜以继日地清理废墟,搜寻幸存者,搬运重伤员。与此同时,他们将展开移运和处置遇难同胞遗体的工作。三十二年前我亲眼见过这一幕。天气渐热,腐味弥漫,他们将整日置身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中。极度的疲惫,染病的危险,心理的重负,无一不在严苛地磨砺这些年轻人。他们还将冒着生命危险,时刻准备迎击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
       
        密切关注救灾进程的人们,是那么自然地想到了《士兵突击》。媒体的社评引用了它“不放弃,不抛弃”的名言,我要把灾场上的士兵比作“十万许三多”。《士兵突击》是电视作品,许三多,是屏幕上的人物。然而此刻,它们成为何其贴切的象征!许三多“有意义,好好活”的生命信条,今天正在救灾战士的身上活生生展现,炽热燃烧。我要向他们致以一个老兵的敬礼,愿他们顺利度过这最艰难的时刻。
       
        咬牙挺住,我的好兄弟!这是最困难的关头,是你们的极限时刻。经历过战争和巨灾的父兄们在望着你们,为你们默默加油。你们的同龄人在四面八方向你们投去尊敬的目光,为你们呐喊助阵。这是男子汉真正的“成人礼”,是横空飞来却无比珍贵的生命历练。
       
        咬牙挺住,我的好兄弟!请彼此照应,相互支撑。有战友,你不会惊惧和脆弱;有团队,你就有奋然一搏的能量。
       
        咬牙挺住,我的好兄弟,珍重!
        
        2008年5月18日:最后一搏!为生命,不为奇迹
        
        总攻开始之时,我想作善意的提醒:什么最重要?
       
        生命。当然是生命。难道人们会不知道吗?不正是为了生命,大家渴望创造奇迹、见证奇迹?但是请注意,当寻找幸存者已经成为崇高的追求,“奇迹”二字,在百废待举的灾场正被格外关注。它可能成为基层指挥者不惜一切去达到的目标,也必然成为媒体追求新闻效果的聚焦点。无数摄像机正在等待那一刻,抓取激动人心的场面。这原本无可指摘,但以幸存者的生命为第一考量,我愿说出隐忧。
       
        在这关键的时刻,搜索区域亟需宁静。当年在唐山,一些生命迹象,是在夜深人静时分被“潜听队”发现的。一旦幸存者被发现,整个撬开楼板、起吊预制件、救出被困者的过程极其细致。它可能持续很久,送水、送食物、输液甚至进行手术。这一过程中,必须给专业人员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之从容、轻柔、全身心投入。唐山的幸存者抢救,仅王树斌一例被拍摄下记录电影。那时没有电视直播。
       
        我们也须直面灾场的现实。在抢救生命依然是重中之重的同时,其它同样严峻紧迫的救险事务,不能在照明灯的暗处被忽视。大批的轻重伤员,无数的老人孩子,他们逃离了死神之手,但在伤情病痛、灾场污染和次生灾害的威胁下,生命却仍然极度脆弱。现在应及时调整部署——处置遇难者遗体将成为工作的主要内容。
       
        我们期待生命的奇迹,但“生命”重于“奇迹”,重于任何一种职业的荣誉和成功。为生命,不为奇迹,让我们以更纯粹的心,一同拼搏!
        
        2008年5月19日:历史视野中的四川大地震
        
        我不愿轻率地说什么“多难兴邦”。中国历史,亦灾难历史。自然灾害与社会进步,没有必然的联系。从五月十二日晚开始,我一直在看电视直播。看到灾区的信息源源不断即时报来,听到从总理身边传来的灾民哭声未经删除播出,社会的演进令我动容。灾难不会自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但如果一个社会,尽管沉重的历史未及完全清理,却已有救赎之心;尽管前进的步履时疾时徐,却已走入向善的道路;那么,灾难,就是“新民”与“兴邦”的契机!
       
        现代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个体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自主。但人与人之间,也有越来越多的隔膜、差异和冲突。巨灾突降,人类的悲悯在刹那间被点燃,并顷刻燎原。如此多的志愿者,如此多的自购机票飞赴四川的个体援兵,如此炽烈的捐款行动,这一切,让人们清清楚楚看到人世间的“最大公约数”。绝境相助,全民的同情心、公德心、自治力,迅速生长。是的,这就是“新民”。社会的能量在民间,在救死扶伤的行动中发育壮大的公民社会,不只是救灾的生力军,更是国家民族更生自新的驱动器。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可以一言概括:“人”的回归。“以人为本”,是付出半个世纪沉重代价换来的兴邦哲言。在满目疮痍的灾场上,这四个字,成为维系治国者与亿万苍生的纽带。因为“人”,倾举国之力,实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救灾行动;因为“人”,抢救生命成为压倒一切的要务;因为“人”,国际救援终于实现;也因为“人”,对信息的管理方式,对人民知情权的体认,出现变化的迹象。灾害残酷无情,但抗灾恰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振聋发聩的宣示,使之迅疾抵达各级执政者之前。这是最苛刻的检验,也是万不可错失的机遇。救灾持久战中,会有失误、矛盾、紊乱、与日俱增的不如人意。但我们的多难家邦,已经走上正确的轨道,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我们在艰难地向前迈进。且让我们对决策者,监督,鼓励,推动!
       
        三十二年,进步显见。我无意赞扬,我们理应有这样的进步;衡之现代文明尺度,我们仍期进步更速。从历史的视野看四川大地震,我们有理由期待一次壮丽的涅槃。在废墟上,站立起崭新的公民,崭新的社会,崭新的政府,崭新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