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社区党建
上海:楼组党建为载体建党员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10-01-20   点击次数:

 中共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社区(街道)工作委员会

    “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新课题。200310月以来,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社区(街道)党工委结合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实际,以楼组党建为载体,在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和工作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成路街道建于1995年,是一个以居住型为主的居民社区。目前,居住在街道社区的共产党员总数5200多名,占辖区总人口的9.5%,其中,党员组织关系属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党员1300多名,占党员总数的25%;党员组织关系不属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党员(以下简称在职党员)3900多名,占党员总数的75%。这是一笔相当可贵的人才资源,关键是组织起来、活动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战斗力。

然而,由于党员受单位、部门所有的限制,党员作用的发挥一般局限于本单位、本部门,在职党员回到社区往往处于“休眠”状态,党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党员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影响到了群众对党的看法。

  经过6年多来的实践推进,新成路街道各社区党组织以居民楼组为单位,把居住地党员组织起来,建立了873个楼组党小组。目前,参加党员5100多名,占党员总数的98%,其中在职党员3800多名,占在职党员总数的97%。广大在职党员根据职业特点和个人专长,适宜、适时、适度地参加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楼组党建的概念

     楼组党建的定义:在党员所属组织关系不变的基础上,每个居住地党员接受本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的双重领导,既参加本单位党组织的“自转”,又参加社区党组织的“公转”,实现“体内”和“体外”活动的双联动。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发挥作用的要求,把居住地的党员组织起来,以楼组为单位,建立楼组党小组,每个楼组党小组由3人以上的党员组成,原则上不超过10人。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楼组党小组围绕营造楼组文化、加强互帮互助、促进邻里和睦、改善居住环境、倡导文明科学、维护社会稳定等居民的共同利益,有组织地开展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社区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楼组党小组的特点:楼组党小组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功能性活动小组,它的基本特点:一是突破了党员组织关系的限制。凡参加楼组党小组的党员,不论是哪个单位的、从事什么职业的、担任什么职务的,也不论是本地常住的或是外来租居的,只要是居住地的党员都可以参加。二是拓展了党员活动的领域。把党员尤其是在职党员的活动时间从八小时内拓展到八小时外,把活动空间从工作单位延伸到社区居住地和社区活动上,为党员的作用发挥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三是搭建了党员服务群众的持久平台。把楼组党小组建在最贴近生活、最贴近群众、最贴近实际的地方,有利于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有利于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二、楼组党建的背景与起因

      第一,社区党建面临的新变化。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楼组党建的提出和设想,是在以往社区党建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也是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社区党建的改革创新。

群众需求多样化。街道社区是社会各种利益、需求、矛盾的汇聚点之一。社区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越来越强,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对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日益关注,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日益向往。这就迫切需要社区党组织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重点,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社区党员多元化。街道社区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社区中没有固定单位的党员不断增多,组织关系转到社区党组织的党员不断增多,在职党员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就迫切需要社区党组织激活党的肌体细胞,把居住地党员组织起来,形成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主导力量。

社区党建区域化。街道社区是一个开放型的区域,各类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涌现,驻区单位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这就迫切需要街道社区党组织探索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形成条块结合、工作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二,党员服务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多年来,新成路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加强社区党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为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党员服务群众这个重点上,党员作用的发挥缺少必要的原动力,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活动时间不经常。党员服务群众活动仅安排在每年的节假日或纪念日,活动开展断断续续,而且需要一定的活动场所,化费较多的精力和物力,造成了有时轰轰烈烈,有时冷冷清清的场面。

活动项目不丰富。活动往往局限于一些传统服务项目(理发、磨刀、电器维修等),需要党员具备一技之长,不仅影响了党员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居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心理疏导方面的需求。

活动形式不灵活。常常采取“摆摊”的形式等着群众来接受服务,党员同群众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关系比较疏远,影响了服务效果。群众抱怨:真正需要服务、需要排忧解难的时候又找不到党员。党员困惑:搞来搞去老一套,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时候又不完全了解群众的需要。

第三,“楼组”的基本特性。针对这些问题,新成路社区(街道)党工委经过调研认为,必须搭建一个有利于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的平台,这个理想的平台就是楼组。随着城市改造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百姓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大量城乡居民告别小巷里弄、村宅庭院,住进了一幢幢高楼大厦,人们的居住形态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以楼而居的群体应运而生,构成了新型的楼组关系。相对社区和居民小区来说,“楼组”是更为微观的社会单元,它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1、居民生活的相对稳定性。楼组是居民居住相对稳定的地方,不管是常住地还是临时租住的,不管是本籍的还是外籍的,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不管是有工作的还是无业的,都离不开“楼组”更离不开家庭,楼组是居民共同的归宿,具有一定的组织基础。

2、邻里关系的相对紧密性。社区是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园,楼组处于社区与家庭之间,是邻里彼此交往、居民之间接触比较频繁的地方,更是党员同群众朝夕相处、共同生活的地方,也是党群关系最富有“人情”的地方,具有一定的情感基础。

3、楼组利益的相对共同性。同一楼组的居民对楼组的认同感较强,尤其对公共设施的共同使用,对居住环境的共同拥有,对治安状况的共同应对等问题容易达成共识,具有一定的利益基础。

 “楼组”这个平台既使党员服务群众有了一个“做得好”的立足点,又使党员的良好形象让群众“看得见”的观察点,更要使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有了一个“稳得住”的着力点。

三、楼组党建的基本做法

      新成路社区(街道)党工委先进行了楼组党建试点。继后,又在8个社区选择了40个不同类型的楼组,进一步扩大试点、摸索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与以往的党员服务群众活动相比,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时代气息,从而使党员与社区的关系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党员服务群众由间隙型向持久型转变,邻里关系由陌生疏远型向守望相助型转变,真正使党员“动”起来,楼组“活”起来,党群“亲”起来。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辖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住宅类型不同,有早期建造的普通公寓,有近期建造的中、高档楼宇,有新颖的别墅小区,还有各种类型住宅皆而有之的居民区。二是居民情况不同,有当地居住户,有农村动迁户,还有外来租居户和外国人,家庭状况和生活条件各异。三是党员分布不同,有的楼组离退休党员比较多,有的楼组在职党员比较多,也有党员数仅12名甚至一个党员也没有的楼组。各社区党组织根据楼组和党员分布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采取党员普遍乐意接受又便于活动的形式,并与无党员或党员人数少的楼组牵手联建,把楼组党员组织起来。

(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楼组党建活动不拘泥一定的模式,不求轰轰烈烈,按照“群众有需要,党员能做到”的要求,各楼组党小组围绕“沟通、互助、温馨、和谐”主题,适宜、适时、适度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做到有目标,无指标;有要求,不强求。楼组有事就多活动多沟通,重在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以办好实事服务人,以建立情感凝聚人,以参与管理影响人。活动内容避免大而不实,既要为居民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又要根据财力、物力的承受程度,量力而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做;既要做到党员心中有群众,搞好党员与群众的友好结对,又要发挥居民的特长和积极性,增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三)抓好结合,推动工作。楼组党建是一项开放性、群众性、社会性的工作,不能关起门来搞。街道社区党组织带领和动员广大居民群众和驻区成员单位积极参与进来,并与社区建设及各项工作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各社区党组织以楼组党建为抓手,与8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共建共享”机制,与6家物业服务公司签定了“党建联建”协议,与8家“两新”组织签订了“共学共建”协议,逐步形成党建共抓、文明共创、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的局面。各楼组党小组和党员在社区管理和服务、创建精神文明、社会治安、居民自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积极配合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做好群众工作,成了好参谋、好帮手,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得以贯彻落实。

四、楼组党建的运行机制

1、建立组织机制。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居委会党组织→小区党员联络站→楼组党小组的楼组党建网络,并建立楼组党建指导员制度,委派机关党员干部定点联系帮助指导;成立楼组党建名师工作室,一手抓理论研讨,一手抓实践推进。

2、建立活动机制。把提供物质帮助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把技能性的日常生活服务与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社会救助与居民自助、邻里互助、众人扶助结合起来,做到街道大型活动择机举办,社区居委会活动月月开展,小区活动每周有安排,楼组活动就在家门口,使街道、社区居委会、小区、楼组“四联动”服务常态化让社区居民真正从得到更多的实惠。

3、建立评优机制。楼组党建制定了先进楼组要达到“四无”(无违法违约现象、无邻里矛盾纠纷、无安全防范事故、无封建迷信活动);党员要做到“六个员”(宣传员、示范员、信息员、服务员、调解员、监督员)的评比标准。新成路社区(街道)党工委每年召开表彰大会,及时发现和总结在楼组党建工作中出现的好经验、好方法、好典型,组织群众对党员进行评议,把这些先进楼组和优秀党员的事迹汇编成册进行广泛宣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建立反馈机制。各社区党组织与在职党员所属党组织建立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记录卡,不断完善在职党员与社区党组织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制度,形成了“公转带自转”、“体内促体外”的互动机制,推动党员在居住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楼组党建的成效与反响

      楼组党建开展以来,引起了全国各地街道社区的关注,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民日报》《中国人事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支部生活》《东方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推介和报道,其经验和成果在嘉定全区推广,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获得上海市优秀基层党建创新成果二等奖,入选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全国基层党建经典案例》。街道被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定为全国首家“社区党建联系点”。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楼组党建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往往体现在“家长里短”;楼组党建的成效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润物细无声,以小见大,如同春风化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原来在社区党组织中老党员、离退休党员的比例占了70%,且体弱多病,力不从心,在职党员的参与增添了活力和生机。“楼组党建”经过几年的实践推进,其产生的积极效应已跳出“楼组”。社区干部普遍认为,现在社区管理比以前“顺”了,居民自治比以前“活”了,物业管理比以前“好”了,小区防范比以前“强”了,矛盾纠纷比以前“少”了,市民的文明素质比以前“高”了,关心社区的人比以前“多”了。

在职党员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每个党员在本单位是党员,回到社区或在其他场合同样也是党员;每个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时间内是党员,在八小时之外的业余时间同样也是党员。目前,在在职党员中科级以上的5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了楼组党小组,担任党小组组长的在职党员占党小组组长总数的64%,担任各小区业委会主任的在职党员占60%,成了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群众把楼组党建称为“家门口的星星亮晶晶”,党员的良好形象,群众的眼睛看得到;党员的模范作用,群众的嘴上说得出,心里感受深。同时,党员也受到了监督教育,由于党员亮出了党员身份,使居民对身边党员的日常行为举止看得清清楚楚,这种群众监督是无形的,却无处不在,促进了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党群和邻里关系进一步密切。自开展“楼组党建”后,着力培育“楼组情结”和睦邻文化,积极开展楼组联谊会、谈心会、旅游、文体等活动,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营造了楼上楼下相融相亲,左邻右舍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各社区创建了一批“学习楼”、“绿化楼”、“文体楼”、“科普楼”、“双拥楼”等特色楼组,使社区注人更多的文化元素,使千家万户对社区这个大家庭怀有一样的“心”、一样的“情”,同唱一首歌。

社区环境进一步和谐稳定。由于“同住一个屋檐下”,社区或楼组一有“动静”,各楼组党小组成了“消息树”和“老娘舅”,楼组党员早发现早解决,而且身为邻居,彼此话说得上,听得进,讲得通,抵触情绪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和谐因素。6年来,群众信访量逐年减少,没有发生一起到市或赴京的群众信访事件,万人发案率始终处于全区最低水平。每户家庭和谐了,楼组就和谐;每幢楼组和谐了,社区就和谐,社区和谐了,整个社会就有了稳定和谐的基础。

楼组党建是一次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激活党的肌体细胞有机结合的积极探索,也是一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同社区基本单元“楼组”紧密对接的有益尝试。怎样进一步深化楼组党建,健全和完善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和理论研讨,使之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永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