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社区党建
浦东花木社区:探索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之路
发布时间:2008-10-29   点击次数:

浦东花木社区探索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之路

 

技术等级分为四等十二级,年薪最高可达10万元

  

本报讯 从事社区工作已12年的上海浦东花木社区培花分社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陆星琴,这些天心情特别好。前不久,经评委会评定,她获得了“副高级”社工技术等级,不仅可以申请延长2年工作时间,而且收入也比原先翻了一番。她高兴地说:“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工作的实施,使我们社区工作者待遇得到了提高,精神也受到了鼓舞。”

花木社区地处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现有居民7.34万户、19.19万人,其中包括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9万名外籍人士。与其它社区不同的是,花木在街道和居委会中间,专门设置了6个分社区管理中心,形成了街道——分社区——居委会三级基层网络组织。

花木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李志林对记者说,与社区管理的新要求相比,社区工作者队伍普遍存在着能力跟不上、绩效看不出、人才留不住等三大弊端。尤其是缺乏科学、统一的工作考核和评价制度,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也跟不上,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为此,从2006年底开始,花木社区以职业平台构建为切入点,以技术等级制度为核心,开展了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试点。经过近2年的积极探索,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全社区357名社区工作者的技术等级和工资套改已全部完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花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试点改革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社区工作者职业平台,强化培训和激励两项制度。

 

    等级设定:量化+定性

花木社区工作者技术等级体系采用职称评定方式,融入绩效管理内容,并以能力评价为目的,划分为四等十二级。

在指标体系设定上,坚持资历与学历相结合,能力与绩效相结合。设定7个基本项、2个加分项和1个评审项指标。技术等级评价指标的设定,既考虑个人的学历、工作经验、证书、特殊奖励等量化指标,也兼顾个人的知识、能力、理论水平等定性指标;既将年度绩效考核充分运用到技术等级的评价中,又运用新型的评价中心方式进行能力评定;借鉴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标准划分,将技术等级划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和高级共四个等次,各个等次再细分为3个级别,共12级。

 

  岗位培训:分类+实务

花木社区立足社区人才的长远发展,推行分类培训制度,提供个人技能提升的途径和手段。

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人员构成较为复杂的情况,按照岗位性质,将社会工作者划分为管理者和普通社区工作者,并分别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每人每年不少于48课时。培训内容体现知识性和实务性,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实务和基本技能三大版块。同时,建立培训成果考核和使用机制。培训成果考核采取理论知识考试和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虑到培训对象的年龄差异,对考核分数进行适当的权重调整,保证考核的公平和公正。

 

  激励方式:渐进+后退

花木社区结合技术等级,推行等级新酬制度,建立等级后退机制,进一步增强岗位吸引力和团队凝聚力。

社区工作者技术等级评审融入绩效管理手段,综合考虑绩效、培训、考勤、日常工作纪律等情况。比如,社区工作者的绩效考核结果连续两年为“中”及以下,或未能按规定参加并通过培训项目,其技术等级将自动下调一级;受到撤职等严重处分的则自动下调一等。

为将技术等级制度的激励、引导作用落到实处,花木社区在综合考虑专职党务工作者和居委会干部薪酬水平的基础上,把社区工作者的薪酬与其技术等级、能力评价相挂钩,实行年薪制,薪酬结构由基本工资、技术等级工资和绩效奖金三部分组成,最高可达10万元。       记者 王洪波